宝宝学走路时家长需要注意这几点

2022-03-20

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,需要家长耐心的教导和呵护。例如,婴儿学习走路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。有很多地方需要宝宝和家长注意。下面我们来看看宝宝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注意什么?妈妈们应该注意什么?

宝宝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:
 父母知道在出生时一个月后,宝宝一般都会有强烈的尝试走路的欲望。这是婴儿学习走路的黄金时期。家长要好好照顾这段时间,帮助宝宝学会走路顺畅。
 但需要注意的是,宝宝从10个月到1.5岁学会走路是正常的,每个宝宝的学习时间早晚会有个体差异。所以,不要太担心你的孩子几岁开始走路。
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学步的五个阶段,以及不同阶段父母应该注意什么。
 1.第一阶段(十到十一个月)
 这个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第一个阶段。当你的宝宝可以抓住东西时,他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。这个时候家长要多鼓励宝宝,为宝宝准备合适的鞋袜。宝宝的每一个小进步都是一大进步。
 2.第二阶段(十二个月)
 蹲是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。家长要注意训练宝宝的站-蹲-站连贯动作。这样可以提高宝宝腿部的力量,训练身体的协调性。当然,此时身体的能量消耗对宝宝来说是巨大的,所以宝宝的营养也要跟上饮食。
 3.第三阶段(12个月以上)
 这时,宝宝可以在支架上行走。接下来,让宝宝学会不扶着东西走两三步。这个阶段要加强对宝宝平衡能力的训练。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喜欢抱着宝宝的腋窝走路。其实,这不仅不利于宝宝的发育,还会让父母腰酸背痛。从一个实用的婴儿车开始就足够了。
 4.第四阶段(约十三个月)
 这时,除了继续训练腿部力量和身体与眼睛的协调性外,还需要重点训练宝宝适应不同表面的能力。所以这个时候,家长要记得经常带宝宝外出,让宝宝更快更好地接受和适应不同的地面。
 5.第五阶段(十三至十五个月)

如果宝宝已经能够很好地走路,并且逐渐探索周围的事物,父母应该满足他的好奇心,让他正常独立地行走。不要忘记鼓励宝宝并确保其安全。

妈妈们应该注意什么:
 1.注意姿势
 学走路的时候,由于下肢发育不完全,很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,但大多是正常的。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正常的步行姿势。
 倾斜的介绍姿势可以说是最常见的。另外,有些宝宝可能还会出现脚重心向内,脚外侧抬高的情况。这是因为宝宝的肌腱非常柔软,不能完全控制足部的肌肉,所以它们会对足部内侧施加压力,导致外侧略微抬起。父母不必为此担心太多。
 当婴儿出生时,他们的小腿倾向于向内弯曲。此外,在人类发育早期,股骨倾向于向内旋转,导致婴儿的腿和膝盖向外移动,形成O型腿,在医学上也称为“膝内翻”。刚开始学站立或学走路时,宝宝的O型腿会比较明显,但会逐渐好转并自行调整回来。一年半后会恢复正常。如果2岁以后宝宝的O型腿还没有好转,就需要咨询医生进行诊治。
 有的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经常会摔倒,这让家长很担心。其实这是因为宝宝的平衡感和肌肉运动协调性还没有发育完全,重心容易不稳定,属于正常现象。请多观察。只要宝宝跌倒情况在逐渐好转,或者跌倒次数在减少,就说明宝宝一直在进步,不要太紧张。
 2.注意异常
 大多数O型腿是生理性的,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恢复正常。然而,仍有少数婴儿因腿部发育异常而必须接受治疗。如果2岁以上仍有O型腿,或发现其他异常症状,如宝宝走路时膝关节稳定性差、走路时疼痛等,应尽快就医,如有必要,请到小儿骨科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和治疗。
 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,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原理,发现宝宝腿部发育的异常情况。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(整个下肢),看外观有没有异常,比如单侧肥大、四肢大小、脚长等。一旦发现线宝宝腿的皮肤是不对称的,很可能有长脚和短脚。另外,要注意宝宝的髋关节是否能顺利张开,走路时是否有杂音。如果是这样,则可能是先天性问题,例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。
 经过检查和诊断,如果宝宝的腿部发育确实有异常,医生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和年龄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。一般来说,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、佩戴正畸牙套和手术矫正。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况大多是由疾病引起的,并不常见。
 在宝宝蹒跚学步的旅程中,有许多预防措施。父母必须格外小心,因为婴儿在幼儿阶段有不同的注意事项。宝宝走路太早,走路太晚,都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发育。当然,对于宝宝走路姿势错误或异常的家长们,要尽快发现并纠正,否则会影响宝宝一生的走路姿势,尤其是妈妈们一定要把它当成大事!